以成绩挂帅的考试制度不只是教育政策的瓶颈,更是一条扼杀人才的死路。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考试是一种检测的手段来测试学子们对某种学问的认知水平。但是,教育单位却狭义的将考试制度作为学子学习进度的评比和升学的考量标准,这是舍本逐末的。
纵观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政策,无论是由政府或私人办学,均以考试的得分能力来区分学子的等级排名。国家的考试制度更直接将全国各所学校在政府检定考试的及格率之高低一一进行等级评比,这一来促使校长和老师们以考试为教学目的,有考的才教,没考的自己温习;学子们以考试为学习的目标,有考试的学,没考的就不动脑筋;父母亲则以考试成绩给予孩子褒贬。因此,当学校,老师,学子和家长们都在追求分数的心态推波助澜之下,便直接的助长了分数至上的风气。这也就是考试制度下发展出来的‘分数教育’的恶果。在‘分数教育’的纷围下,懂得应付考试的学子们,分数越高分,就为好学生;反之,就被断定为问题学生。
可能看官会反驳,若不以考试来评估学习进度,那以什么方法才合理?
首先,我必须澄清的是考试本身只是测试特定认知水平的工具,它的功能的确是可以用以评估学习进度,但它必须以朔造学子的健全人格为出发点。我认为,首先应以落实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尊重个别的能力差异为主,并且着重《七育》的培育,既德智体群美劳乐,以让学子的人格得以健全的发展;其次,以成绩为辅,虽然成绩评比的结果有强弱之分,学子们都应得到平等对待的权利,灌输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以期往后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发光发热。如此,在尊重智能差异化的前提下,来进行考试评比,正面的看待学子们不同的资质,才能协助个别学子提升学习的水平,提高自信心,为争取更好表现,付出努力,追求远大的理想。这样考试评估才是有意义的,而不是单纯的以分数来盖棺定论,判定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前途无量;而成绩不好就是不好的学生,则前途无‘亮’。
让我们回索到2400年前,柏拉图(Plato,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给教育下了定义:“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 从柏拉图的这段话,我们知道他所推崇的教育方针并非硬塞知识,无视学子们的心智成长;而是给学子们以后的生活做准备的训练,同时朔造向上向善的人格。
当今的学子们都会广泛的被套上‘草莓族’的恶名,既是指他们就像是终日窝在温室里的草莓,都是经不起考验的,不堪一击,而且很懒(草莓容易腐‘烂’的谐音),家务事都不做,甚至无法自己打理起居,因为学子们都被训练成只要用功读书,考取好成绩便是唯一重要的任务。至于家庭事务,生活技能,自然有佣人和父母代劳。这也就是‘分数教育’培养出来的‘草莓族’。
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来反省和检讨在‘分数教育’政策下之考试制度的2个内涵:
1)。考试的目的 ~
目前考试的目的也仅仅要求学子写出课本上标准的答案,这种考试充其量只是在检定学子的记忆力,你记的多少,能写多少,能将课本的标准答案正确无误的照本宣科,听话照做,就可以得高分。
回想在2500年前,中华文化的核心祖师孔圣先师(前551年-前479年),秉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在《论语•述而》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未诲焉”,意思是指‘凡是自行送上见面礼的人,无论对方的资质为何,孔子都愿意给予教诲’。孔子明白人的智商有别,不能漠视各人天赋的不同,必须充分细致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予以因材施教,经后天的熏陶感化,必有各自的作为;尚若人人都照着一个模子来教导,则埋没天赋,事倍功半。
更何况,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商业活动的激烈竞争,现代人在高度紧迫和压力下谋生,国家和企业急需更多多元能力的人才,有开创力,思考力,创造力,懂得举证反驳,有组织能力,有执行力,情绪控管能力,有胆识的学子;而不是听话照做,空有学识的好学生。
2)。考试的方法 ~
所有的学科几乎都是被文字化,所以考试均以书写为主,此举不但抹杀学子们多元智能的展现,并且错误的,偏激的,鼓吹书写的能力凌驾于其他能力之上;完全无视德、智、体、群、美、劳、乐等《七育》的人格教育。
这里,我们逐一的来认识何谓《七育》。根据,2008年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所提出的的注解是:
1)德育,是培养学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朔造积极思想的人格教育;
2)智育,是传授学子有关数理智能,语言智能,管理智能等智力的教育 ;
3)体育,是教授学生强身健体的知识、技能,增强体力,培养他们的意志力的教育;
4)群育,是指团体精神,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学习团结的力量与精神;
5)美育,是培养学子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创造力和提升文化素养;
6)劳育,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7)乐育, 是指乐观进取,面对挑战仍旧积极向善向上。
从以上的《七育》来看,学子不但要会书写之外,更要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强健的体魄,团队的合作精神,个人的文化素养,勤于劳动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而这些必要的人格素养,却是目前教育政策所忽视的一环。由此可见,考试制度所产下来的‘分数教育’余毒,不但严重的抹杀学子们多元能力的发挥,更阻碍了学子健全人格的发展。
这对孔子和柏拉图在2000年前就倡导的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是情何以堪?
--
这里,让我分享1则真实的个案。 当中的主人翁是我中学的同学(这里隐其名),他可以说是‘分数教育’下被考试制度打败的例子之一,但却在考试制度以外发掘到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约在25年前他家里是经营出租港台录影带的,那时候没有卫星电视,人们都是租连续剧回家看。那时候,他家的生意特别好,他父母也无暇监督他的功课和起居。在老师眼中他是一名不受教的学生,经常考试不合格,上课时爱打屁;但在朋友眼中他却是受欢迎的人物,因为他有“好东西”就会跟同学们分享,所以每逢周末同学们都往他家里跑,有最新上演的影剧我们都先睹为快。初中三之后,我们就没有再联络了,我几乎也忘了这号人物。听说他初中毕业考没过关,索性就辍学了。
直到几个月前,由于工作之须,联络上一间印务公司,他就在这间公司担任行销经理。那一次的碰面,又把我们带回以前的回忆,我们谈论了很多关于过去的点点滴滴,感觉还是那么的熟悉。言谈之中,得知他已经是2个孩子的爸了,大的15岁,小的13岁,两2孩子都就读在国际学校,而他太太是全职的家庭主妇。
他一离开学校后打了好几分工,涉猎不同的行业,经过数来年人生的历炼,虽然没有在学术上的被肯定,但他却凭一己的努力,开创自己事业的一片天。他在目前的印务公司做了快10年了,对市场的动向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同时,他也当起了老板,3年前自己开了一家电单车贷款与买卖公司,也算是小有成就。
--
看官们,这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积极面对和省思‘分数教育’的时候了,不要再让孩子们被考试制度给打败。提倡成绩第一,只会加重孩子对的生活的厌倦,对生活充满无力感和挫败感,阻碍了学子们开拓人生无限量的视野。
从现在起,请容许孩子有好奇心,关切孩子心理的需要,了解孩子的感受,包容孩子的淘气;同时,鼓励孩子们多涉猎多元的生活技能,让孩子亲自负起饮食起居的责任,学习打理自己的卧房,勇于接触陌生的事物,争取参加团体活动,学习独立和与人为善的互助精神。
切记,孩子的未来不在考试‘分数’的高低,只有当我们的下一代有健全的人格发展,他们才懂得开创自己的未来。